当颤抖的笔锋在百寿图上勾勒千年汉字的筋骨,当爽朗的笑声在套圈游戏中唤醒沉睡的童年记忆,当紧握的双手在离别时分传递无声的眷恋——这个夏天,西安航空学院“青春助老行,共话夕阳红”实践队以15天的躬身践行,在古城西安的社区与养老机构间,架起一座跨越代际的连心桥。从需求调研到精准服务,从集体行动到返乡延续,青年学子以俯身之姿触摸岁月年轮,在青春与银发的双向奔赴中,探寻新时代孝亲敬老的精神内核。

一、俯身问需,绘就精准服务“工笔画”
调研破题,直击养老需求痛点。实践队摒弃“大水漫灌”,以精细调研开篇。7月8日至10日,队员们深入高校退休处、社区及照护中心,在离休教师的书桌前、独居老人的院落里、护理机构的走廊中,捕捉三个关键需求:知识型老人渴求健康管理新方案,空巢家庭亟待情感陪伴,高龄群体呼唤价值认同。“不是缺东西,是想有人说说话”——一位老人的肺腑之言,让青年意识到助老的本质是“走心”。这份凝结着23份访谈记录的“需求图谱”,为后续服务注入精准靶向力。


二、多元互动,让温暖在双向奔赴中流淌
让分层服务激发代际共鸣。健康守护有深度。“银龄健康护航计划”将中医养生化为可感可触的体验。青年们化身助教,带领老教师习练颈椎操、学习穴位按摩,义务劳动同步解决生活难题。退休教授感慨:“这些孩子把知识揉碎了教,比药方更暖人心。”


文化交融见厚度。曼陀罗绘画课上,青年握住的不仅是颤抖的画笔,更是打开心扉的钥匙;百寿图创作中,甲骨文演变的讲解与老人挥毫的英姿交织,95岁长者笔下的“寿”字,成为两代人共敬文明的图腾。


乐龄赋能显温度。从公园晨练的歌声相和,到干花相框拼出的“平安”祈愿;从套圈游戏中重拾的童真,到集体生日会上用扭扭棒康乃馨传递的亲情。当86岁老人紧握队员的手说“比家里热闹”,青春的付出已在岁月长河中激起回响。


三、俯身倾听,在心灵共振中读懂敬老真谛
用生命教育淬炼青年担当。7月18日起,实践向心灵深处掘进。辅助关节康复时的每一次托举,为行动不便者洗脚时的每一次俯身,都在消弭代际隔膜。学生日记里写道:“当奶奶的手自然搭在我肩头,那沉甸甸的依靠感,胜过千言万语。”


在“跨越年龄的对话”中,95岁长者传授“不计较”的处世哲学,90岁工程师追忆建设西北的豪情,86岁教师与青年击掌相约“明年再讲新故事”。这些饱含历史沧桑的讲述,让青年读懂:每一道皱纹都是时代答卷,每一次倾听都是文明接力。社区安全隐患排查、独居老人定期探访等行动,更让青春力量融入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。

四、星火成炬,让青春担当融入日常
从实践到习惯,构建可持续助老模式。7月下旬起,实践队员将集体实践中学到的经验带回故乡:山东学子为留守老人开设手机课堂,云南队员帮傈僳族阿妈直播卖山货,江苏青年为社区制作方言版防诈手册。这场始于暑期的行动,已沉淀为青年生活的新常态——当助老从“活动”转为“习惯”,孝亲敬老的精神便真正扎根心灵土壤。


15天的躬身实践,让学子们领悟到:助老不是青春的单向奔赴,而是两代人的彼此照亮。青年俯身时,看到的是生命厚度;老人微笑时,传递的是文明温度。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今天,这场青春与银发的“双向治愈”,既是对“老吾老”传统的生动诠释,更是青年响应时代命题的担当答卷。当万千学子将这份温暖融入日常,便是对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”国家战略最真切的青春注脚。

(文/光电信息231 吕泓帆 图/光电信息244 屈靖 初审/学工办 曾妍 终审/胡红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