彩纸和扭扭棒在桌面上铺开,空气中开始流动一种安静的专注。在福禧康长者照护中心的活动室里,西安航空学院“青春助老行,共话夕阳红”实践队的年轻面孔,试图将柔软的素材捻转成一朵朵不会凋谢的春意——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手工课,而是一场集体生日会的暖场。

82岁的王奶奶手指微颤,小心地跟随着志愿者小康的指引,试图让扭扭棒拗出康乃馨的弧度。“奶奶,您看,这样折,花瓣就立起来了。”小康的声音很轻,动作更轻。旁边,78岁的刘爷爷举着自己刚完成的略显粗犷的粉色花朵,脸上绽开一丝孩童般的得意:“瞧瞧,我这辈子头一回做细活,手艺还不赖吧?”专注的眼神、迟缓却努力的动作,与年轻人耐心的低语交织,构成一种无声的生命对话。每一朵形态各异的纸花诞生,都在讲述一种微小但确凿的创造力和被陪伴的喜悦。







手工的余温尚未散去,《映山红》的前奏骤然响起,像一把钥匙,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。年轻志愿者们清澈的歌声甫一响起,便有老人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来,手指在膝盖上悄悄打着节拍。当熟悉的旋律流淌,《东方红》等经典老歌引发现场更深的共鸣,皱纹舒展,目光闪亮,掌声和着节拍,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在空气里流动。80多岁的李爷爷忍不住高声夸赞:“好!孩子们唱得好!这些歌,一听就回年轻时候喽!”他的赞誉响亮而直接,眼神里跳动着抑制不住的亮光。




室内的灯悄然熄灭。只剩下蛋糕上摇曳的烛光,像跳动的星辰,柔和地照亮围坐的人群——每一张面孔,都镌刻着岁月的深痕,此刻却又被期待和某种天真的光芒点亮。生日歌轻轻响起,沙哑或微弱的声音加入其中,汇聚成一片温暖的海洋。烛息,掌声雷动。奶油蛋糕的香甜弥漫开来,志愿者们切分蛋糕的动作格外轻柔,递上时不忘低语一句:“爷爷、奶奶,您慢点。” 86岁的陈爷爷咬了一小口,却顾不得品尝,紧紧握住身旁志愿者的手:“你们这些娃儿,跟我自家孙儿孙女一样亲!今天这生日,比我家里头还热闹哩!”他的声音带着点瓮塞,紧握的手,是此刻最直接的情感注脚。


当蛋糕的甜香渐渐散去,活动的喧嚣也归于平静。年轻志愿者开始收拾散落的彩纸和用完的纸盘。也许,真正在房间里留下的,不只是桌上那些色彩斑斓的手工花束,不只是片刻的歌声悠扬与蛋糕甜香。是在手指碰触传递扭扭棒的温度里,是在老人脱口而出对往昔岁月的慨叹里,更在陈爷爷那只紧握着“孙辈”的手心里——一种无需言明的亲密,一种短暂交汇却足以对抗日常孤寂的暖流,已悄然注入彼此的心底。青春的关怀与“夕阳”的笑容短暂交汇,留下了一道温暖的光痕,无声地诉说着陪伴之于生命的分量。(文/光电信息231 吕泓帆 图/光电信息234 陈思雨 初审/学工办 曾妍 终审/胡红亮)